針對帕里什的說法,曾任最大在野黨工黨副主席的資深女性議員哈曼(Harriet Harman)表示,這個事件將下議院的水準拉到了新低。
孩子們不是在母親離開後便迅速墜落,而是一步一步地走進無力的黑暗。我想帶妳到別的地方,讓我們重新開始。
或許是因為從小到大,當所有人都覺得小夏吉「不正常」,那充滿男子氣概的足球隊小紅書依然抵不過他對粉紅小馬的喜愛時,只有媽媽會溫柔地看著他,肯定他的舞姿,在他被街坊鄰居嘲笑霸凌時,依然要繼續跳舞。「你長大要變成什麼樣的男人?」 「妳希望我成為什麼樣的男人?」 愛格妮絲想一會,「平靜的。她肚子空空,小孩挨餓,但仍然梳理好頭髮,欺騙這個世界。小夏吉看著被辱罵依然抬起下巴的母親,發現了: 數學作業問她沒用。一如此書雖書寫了悲慘劇情,我們仍能從小夏吉眼中看見希望與人性,還有他所無法抓住,卻依然相信的愛。
工業時代已經結束(......)住宅區的年輕人原本有望繼承父輩的勞工職,如今都失去未來,男人失去了男性尊嚴。但在那之前,他屢遭出版社拒絕高達三十二次。財政部配合調高基本生活費1萬元至19萬2000元,創歷年最大調幅,並於今年報稅適用,有利多口之家降低稅負。
此外,以本人名義申辦月租型手機門號的納稅義務人,3大認證方式選用「行動電話認證」登入手機報稅最便利,只要輸入「電信業者」、「手機門號」及「健保卡號」,驗證中記得關閉手機Wi-Fi,就可順利透過4G/5G連線至網路驗證身分,不僅能查詢下載所得及扣除額資料,也可以檢視申報內容或編修資料無誤後,以手機輕鬆完成報稅。防疫報稅新利器,善用臨櫃預約、線上稅務問答服務 財政部今年強化預約系統,各地區國稅局全面開放網路及電話0800-000-321預約,民眾可預約「次日起3天內」的時段,舉例來說,5月2日當日可預約5月3、4、5日臨櫃報稅服務,依時段至現場報到,系統會自動優先叫號、服務,減少等候時間。視訊櫃檯服務全程免用憑證,民眾只要智慧型手機安裝Jitsi Meet APP,或配有視訊及麥克風等設備的平板、電腦,連結台北國稅局網站後,點選首頁「稅務視訊服務雲平台」圖案橫幅,或先點選「服務園地」、接著選「線上服務」中的「稅務視訊服務」,選擇想要的服務類型及項目,再選擇服務窗口,即可取號完成。若已過號也無須擔心,等待3組即可辦理。
舉例來說,育有就讀大學、高中子女各一名的四口雙薪之家,2021年基本生活費合計為76萬8000元(19.2萬乘以4人),但家戶適用的免稅額、扣除額合計僅61萬7000元。同時,民眾若對稅務有疑問,可洽詢24小時線上智能文字客服「國稅小幫手」,線上輸入問題,即可獲得解答。
手機報稅自4月28日8時起開放下載所得及扣除額資料,5月1日至6月30日開放申報上傳,無須安裝APP,只要利用智慧型手機連結至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站,進入手機報稅系統頁面,選擇「我要報稅」,接下來只要按照手機螢幕顯示,依序完成5大步驟就可以完成申報。5月11日之後以人工、二維條碼和稅額試算紙本回復,向「各地區」國稅局申報的案件。手機報稅新增可編修資料,以行動支付、電子支付帳戶繳稅功能,另首創24小時線上客服諮詢服務,讓民眾可於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疫情期間,在家安心完稅。安永執業會計師楊建華表示,當家戶中所有人基本生活費用的合計數,即「申報戶人數乘以19.2萬元」,高於「免稅額、標準或列舉扣除額,以及儲蓄投資、幼兒學前、教育學費、身心障礙、長期照顧等特別扣除額」加總金額,計稅時,差額就可自綜合所得總額扣除。
三、為便利民眾報稅,國稅局將於5月2日、6月24日、6月27日至6月30日中午加班收件,其中,報稅截止當日將延長開門至晚上7時同時,她也強烈抨擊現代消費資本主義和集體主義下的人們共享相同弊病,那就是將個人價值判斷與生命前提建立在他人身上,使得神聖的「自我」一詞失去根本重要性。事實上,蘭德的小說《源泉》裡,那位完美體現她個人主義內涵、「徹底否定他者的相關性與意義」以重新征服「自我」的主角洛克,正是以她自身的心靈和意志作為藍圖。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沃弗朗・艾倫伯格 今年剛出版中文版的艾倫伯格新書《黑暗年代的女哲學家》,在寫作風格和結構上完全延續了《魔法師的年代》,聚焦1933-1943年間,漢娜・鄂蘭、西蒙・波娃、西蒙・韋伊和艾茵・蘭德的生命與哲思。
內容上,哲學家們哲思的對象也從個體存在和抽象領域,轉為對他者、群體和政治的關注——若用鄂蘭的概念作區分,可說是從「沉思的生活」來到了「行動的生活」。這樣的混淆很容易讓她的讀者對於「個人在世界上的真實處境」有錯誤認知。
她建構出的「客觀主義」看似自成體系,卻對長久以來已然累積建立起的龐大哲學知識系譜嚴重缺乏認知。儘管,認識蘭德的生命經歷後,便能理解她的思維脈絡:成長於蘇聯,家人因為布爾什維克的崛起而從寬裕到落魄。
鄂蘭在書寫十九世紀猶太女性知識分子拉赫爾傳記的過程中,清楚體認到「理性自由的個體」與「其所身處的歷史文化」之間可能產生劇烈拉扯,但兩者亦密不可分、且不應該將之分離,因為若只強調理性個體概念,將會與世界和現實脫節: 在拉赫爾的生命境況中,有兩種必不可少的勇氣互相衝擊著:一是啟蒙的勇氣,這代表個人會運用理性思考能力,自主將自己定義為理性個體。再來則是認清事實的勇氣,體認個人自覺、自我籌畫的自由,永遠會受到歷史以及文化條件的制約,沒有人能全然擺脫這些制約。不過,剛開始讀的時候,難免覺得將艾茵・蘭德與其他三位女哲並列有點爭議。原因有許多,比如她透過小說作品如《源泉》所塑造和尊崇的強大個體和個人主義,並無細緻嚴謹的哲學思辨與論證作為根基,而主要秉持著一份對「自我」的堅定信念。我們可以借用同時期漢娜・鄂蘭的文字,對蘭德作出簡潔反駁。更因為艾倫伯格以富有文學性的生動筆調,鮮明刻畫出他們的性格和生命姿態。
其實,本書的德文書名直譯,也正是「自由之火:在黑暗年代營救哲學」(Feuer der Freiheit:Die Rettung der Philosophie in finsteren Zeiten)。雖然這幾位哲學家實際上和哲學上並沒有太多交集,但作者適時將他們彼此的生活處境和思想做出連結對照,很能引起讀者進一步聯想、反思、與之對話,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。
蘭德認為「全然理性自由的個人」真實存在,因為她自己就是一例。......沒有人能逃出被拋進這種拉鋸狀態的命運,而且也不該合理地希望能擺脫這種宿命。
但另一方面,蘭德的思想確實漏洞百出,明顯的問題之一,在於經常混淆「實然」與「應然」(is and ought)。然而,這顯然也是自我盲點。
她獨自去到美國,賦予了自己全新的名字——艾茵(Ayn)的發音相近英文的「我」(I)——在好萊塢追求自己的美國夢並逐步獲得成功。閱讀過程中,既有故事般的趣味,也能讀到他們的書信和作品片段,對他們重要的哲學概念之形成與發展有所認識,亦成為理解二十世紀以來的哲學如何探討存在、語言和時間之起點。文:黃郁書 德國哲普作家沃弗朗・艾倫伯格(Wolfram Eilenberger)的《魔法師的年代:跟著維根斯坦、海德格、班雅明與卡西勒,巡禮百花齊放的哲學黃金十年 1919-1929》,幾年前甫出版就成為暢銷書。儘管這違背了尼采的定義和本意,卻也迫使我們反思:蘭德所描述的理性自由、意志強大的個人,是否真能如她所言,僅僅專注於追求自身創造性目標,而不需要、也沒有意願在過程中或成功後,試圖擴張權力、支配他者? 畢竟,更有可能的情況是,當具備某些特質或行為表徵的人被過分高度地推崇——無論是「超人」或「全然理性自由的個人」——人們很容易區分出符合條件的「優秀的人」,和其餘「缺乏理性或意志薄弱的人/受制於群眾或社會規範的人/未能展現人之潛能和創造力的人」,並認為兩者毫無共通點。
因為新作不僅在時序上承接了前作,來到政治氛圍更險峻動盪的納粹崛起、二戰爆發時期。透過閱讀我們可以歸結:蘭德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對集體主義奪去個人面目的痛惡和恐懼,而試圖以極端的個人主義反擊、捍衛個體獨特性和創造力。
因為這麼做的代價,其實不亞於失去那值得被稱為世界與現實的事物。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艾茵・蘭德 然而,哲學學術界基本上不會認同她是位「哲學家」,她的「哲學」甚至經常被當成笑話揶揄的對象。
不知她是否也意識到這份對「自我」的堅持已經近乎信仰、其中包含理性和理性以外的因素,才反而需要如此強力地宣稱自己的絕對理性? 此外,在我看來有些諷刺的是,「超人」(Übermensch)一詞後來被納粹德國頻繁使用以劃分「強者/優等民族」和「弱者/劣等人種」。她主張極端個人主義和「開明的利己主義」,推崇純粹理性、自由的個人,不需要任何他者、完全不受社會束縛,並視「利他主義」為奴隸道德觀,對美國的自由主義和保守派/共和黨有重要影響。
她十分喜愛並在多處呼應尼采的「超人哲學」,但尼采明白指出「超人」是一種理想型(應然),蘭德卻認為「全然理性自由的個人」是真實可行的(實然)雖然這幾位哲學家實際上和哲學上並沒有太多交集,但作者適時將他們彼此的生活處境和思想做出連結對照,很能引起讀者進一步聯想、反思、與之對話,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。蘭德認為「全然理性自由的個人」真實存在,因為她自己就是一例。同時,她也強烈抨擊現代消費資本主義和集體主義下的人們共享相同弊病,那就是將個人價值判斷與生命前提建立在他人身上,使得神聖的「自我」一詞失去根本重要性。
儘管這違背了尼采的定義和本意,卻也迫使我們反思:蘭德所描述的理性自由、意志強大的個人,是否真能如她所言,僅僅專注於追求自身創造性目標,而不需要、也沒有意願在過程中或成功後,試圖擴張權力、支配他者? 畢竟,更有可能的情況是,當具備某些特質或行為表徵的人被過分高度地推崇——無論是「超人」或「全然理性自由的個人」——人們很容易區分出符合條件的「優秀的人」,和其餘「缺乏理性或意志薄弱的人/受制於群眾或社會規範的人/未能展現人之潛能和創造力的人」,並認為兩者毫無共通點。再來則是認清事實的勇氣,體認個人自覺、自我籌畫的自由,永遠會受到歷史以及文化條件的制約,沒有人能全然擺脫這些制約。
然而,這顯然也是自我盲點。鄂蘭在書寫十九世紀猶太女性知識分子拉赫爾傳記的過程中,清楚體認到「理性自由的個體」與「其所身處的歷史文化」之間可能產生劇烈拉扯,但兩者亦密不可分、且不應該將之分離,因為若只強調理性個體概念,將會與世界和現實脫節: 在拉赫爾的生命境況中,有兩種必不可少的勇氣互相衝擊著:一是啟蒙的勇氣,這代表個人會運用理性思考能力,自主將自己定義為理性個體。
她主張極端個人主義和「開明的利己主義」,推崇純粹理性、自由的個人,不需要任何他者、完全不受社會束縛,並視「利他主義」為奴隸道德觀,對美國的自由主義和保守派/共和黨有重要影響。內容上,哲學家們哲思的對象也從個體存在和抽象領域,轉為對他者、群體和政治的關注——若用鄂蘭的概念作區分,可說是從「沉思的生活」來到了「行動的生活」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